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的特点: 1、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信息,包括产地环境、生产流程、病虫害防治、质量检测等信息进行记录。 2、可将携带农产品信息的RFID标签的信息转换成含有农产品信息的一维或二维条码标签,保证信息链的流通。 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的应用对象: 1、农产品质量监管部门; 2、农业生产企业。 1、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 以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档案信息为基础,实现对基础信息、生产过程信息等的实时记、生产操作预警,生产档案查询和上传功能。 2、农产品流通管理 以市场准入控制为设计基础实行入市申报,对批发市场经营者进行管理,记录其经营产品的交易情况,实现批发市场的全程安全管理。 3、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 实现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宣传与监督功能;同时完成企业、农产品信息库的组建、管理和查询及分配管理防伪条码等功能。 4、农产品质量追溯 综合利用网路技术、短线技术、条码识别技术等,实现网站、POS机、短信和电话号码于一体的多终端农产品质量追溯。 目前,关于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国际上尚无准确定义,但就通俗意义理解来说,建立可追溯机制,实际上就相当于给每个农产品建立了一份“履历”,由此可以对其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各环节流向及时监控,并且在必要时进行召回。不过,这只是流程环节上的监管,参考其他国家的一些经验,要让农产品追溯制度形成约束力,首先要形成对应的准入机制,从而形成名副其实的源头控制。早在2002年,欧盟就建立了对牛及牛肉制品的可追溯机制,明确规定从2004年起在欧盟范围内所有销售的相关制品都能跟踪和追溯,否则就不允许上市销售。随后几年,这种追溯制度又扩大到欧盟范围内的水产品。由此来看,准入是追溯的前提。 其次,要让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切实发挥作用,还需要“标准化”。这应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按照统一标准来管理生产、加工、包装、存储、运送和销售等的各个环节,如果供应链中上下游之间发生冲突,那么追溯的信息链就会断裂。这就要求出台统一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建立统一的编码标识、信息采集、平台运行、数据格式、接口规范等关键技术标准和主体管理、追溯赋码、索证索票等追溯管理制度。二是管理层次的“标准化”对接。在我国,农产品、食品管理实行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模式。简单地说,是一种农业、质检、工商、卫生等协同作战的“多头模式”。因此,一套行之有效的追溯机制,还在于部门之间的打通和密切配合。 第三,要让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成为倒逼力量,最关键是辅之以责任机制。一方面,是惩罚机制。追溯机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各个环节的监控来确定不同主体的责任。因此,一旦追溯到问题的发生环节,就必须落实相应的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否则就不会督促相关方面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是信用机制。应该充分意识到,建立追溯机制尽管会增加各个环节生产经营者的投入成本,但这种机制同时也有助于彰显企业诚信负责的态度,从而有助于形成品牌。反过来,这种信用机制同样也要求企业对所提供的信息负责,真实准确记录。 可以预期的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大数据管理应用的日益普及,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有效追溯并不存在太大的技术上难题,重要的是在管理和执行上下功夫。只有不断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法律制度,加快推动形成上下贯通、相互联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制,才能真正确保舌尖上的安全。(http://www.sul2100.cn/yiqizhantings7.html)